随后的几日,vivo 以及 vivo 产品副总裁 黄韬也在微博相继透露了一些新品的信息。根据目前信息来看,4月11日的新品发布会上,vivo 将带来折叠屏——vivo X Flod、大屏旗舰——vivo Note、平板——vivo Pad 共计三款产品。巧的是这三款产品都是 vivo 的第一次尝试,vivo 也似乎有意将它们三个凑在了一起。
正如 vivo 创始人、总裁兼 CEO 沈炜所说:“科技不是为了秀科技而存在,科技的重点是让人感受到幸福,抵达美好。”而折叠屏作为手机发展进程中一个全新的形态,目的不是为了“秀科技”,而是为了解决用户使用中所遇到的痛点。
值得注意的是,早在2018年,vivo 就已在折叠屏领域布局了大量专利。不过 vivo 执行副总裁 胡柏山在接受采访中表示,当下的时间节点,整个行业都没法给出不影响使用体验的折叠屏技术。而在那几年所发布的折叠屏产品无一例外都证实了胡柏山的观点。即便是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折叠屏产品,已经尽可能做到了行业顶尖水准,但在屏幕、手感、续航、影像等方面,或多或少都有所牺牲。
根据目前网上所曝光的 vivo X Fold 谍照图来看,即使是“死亡角度”也几乎见不到屏幕上的“折痕”。结合此前铰链成本1200元的传言,我们可以相信在折叠屏上,vivo 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块没有因为折叠而牺牲的屏幕。
死磕体验,能给国内手机高端市场带来“蝶变”吗?
而大多数折叠屏的受众用户群体,对价格并不敏感。他们想要的往往就是在细节以及体验上的“死磕”。虽然来晚了,但 vivo 采用顶级的铰链以及折叠屏技术,在折叠屏的体验上“死磕”,实现了数个行业第一,这或许就是 vivo“敢为天下后”的资本。那么“敢为天下后”的 vivo 真的晚了吗?可能是刚刚好。
而此次发布会除了折叠屏产品,vivo 还带来了大屏商务旗舰和平板电脑。而通过一口气发布这么多新品的态势,我们也能看到 vivo 正在随着用户需求变化,积极拓宽新产品、新系列的“野心”。
而 vivo 的这颗“野心”是有迹可循的,以去年年末发布的 vivo S12系列为例。以往的 S 系列会将自身定位在轻薄人像旗舰,而在 S12 系列上除了轻薄和人像,vivo 开始强调性能优势。而据消息透露,S12 系列的内部代号为“Superman”,也能表面 S 系列正逐渐向“全能选手”转变。
死磕体验,能给国内高端市场带来“蝶变”吗?
而当 S 系列趋向全能,也意味着 X 系列可以更加专注于高端市场、T、Y系列可以扎根低门槛市场、子品牌 iQOO 则可以继续“探索之悦”。但不论哪个系列,它们所聚焦的都是某一项特定的领域或人群,贴合用户需求,与时俱进做出改变。
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3月初 vivo 品牌副总裁、兼品牌与产品战略总经理 贾净东在微博提到的:“原 NEX 系列对新体验、新形态的探索与创新使命不会消失,将由我们的旗舰产品 X 系列来承载。”而承载 NEX 系列以新形态出现应该的就是此次发布的 vivo X Note。
vivo 对于用户需求的洞察向来准确,我们将眼光再放长远一些。早在2011年,vivo 洞察到了用户对于高品质音乐的需求,带来了业内首款将 HiFi 芯片植入手机的 vivo V1,使得 vivo 音乐手机的概念家喻户晓;十年后的2021年,vivo 洞察到了用户对于极致影像体验的需求,带来了拥有自研专业影像芯片的 vivo X70 Pro+,至今市面上也很难有哪个产品能超越 X70 Pro+的影像表现。
死磕体验,能给国内高端市场带来“蝶变”吗?
正如沈炜 2022 新春致辞中提到的:“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将以用户为核心展开,回到各种场景中去洞察和研究用户的真实需求,定义好满足用户需求甚至超越用户期望的产品。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,此次发布会 vivo 一口气连发三款产品,是经过vivo 对于用户需求的洞察、分析,带来的能够给用户更全面、更极致体验的产品。
3 死磕体验,会是国产高端的出路吗?
死磕体验给用户带来了优秀的产品,那么给 vivo 带来了什么呢?
根据今年年初,多家国际市场研究机构发布了数据显示,2021年大陆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占比中 vivo 排名第一。其中我们以 Counterpoint 的数据为例,2021年 vivo 占据了大陆 22%的市场份额。同时数据还指出,vivo 在500~599美金价格区间的市场份额,也从 2020 年三季度的 10%上升至 2021 年三季度的20%;同时截至2021年底,在中国市场4000-5000元的价位段中,vivo 以24.1%的市占率位居第一。
死磕体验,能给国内高端市场带来“蝶变”吗?
虽然各家机构的数据和计算和计算有所偏差,但基本都得出 vivo 在去年大陆手机市场夺魁的结论。当然仅凭借去年 vivo 的成绩单,来看死磕体验能不能成为国产高端的参考答案,的确失之偏颇。对于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的发展,我们目前还需要一场马拉松后才能看结果。但以 vivo 在这场马拉松内的表现,尤其是高端市场部分,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。
而这背后,是 vivo 在研发团队投入了超 300 人,历时 24 个月才带来芯片研究成果。也正是在去年,vivo 成立了中央研究院,不仅进一步加大了 vivo 对前沿技术探索与投入的实力,还能够协助技术研发铁三角的稳健推进。今年 1 月 vivo 内部的年会演讲中,沈炜明确强调了 vivo 在技术的投入上将“上不封顶”。对于 vivo 来说,技术就是硬道理,用户体验则是研发理念。
最后说几句
作为目前大陆手机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厂商,vivo 自然也肩负着引领国产品牌实现高端手机市场全面突破的使命。恰逢 vivo 的“质变元年”,vivo 用专为消费者设计的产品来献上开年之作。我们也有理由相信,专为消费者设计的开年之作,将是助力 vivo 在高端市场迎来“蝶变”的重要筹码。而面对去年 Q4 季度势头正盛的苹果,国产想要在高端旗舰手机市场继续扩张,还是需要长期的用户积累以及技术支持。
“死磕体验” 作为 vivo 冲击高端的答案,放在国产手机行业中是否能成为参考答案,还需要看这次 vivo 能否在高端市场带来一场“蝶变”。